標新立異的“90後”,正在成爲新的購房消費主體。
標新立異的“90後”,正在成爲新的購房消費主體。
去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曾經抛出一份研究報告宣稱,更看重個人價值的“90後”大學畢業生可能會成爲“不買房一代”。
不過,深圳鏈家市場研究中心一份關于二手住宅置業者年齡與購買力的調查顯示,隨著年齡與社會收入漸長,“90後”已經超越“80後”,成了深圳購房大軍中不可忽視的力量。
“90後”表現出驚人購買力
先前有報道稱“90後”成購房接盤俠,房價還有十年安全期。多數研究者都把深圳、廈門近兩年房價快速上漲的原因歸結爲人口淨流入的增加,其中尤其是年輕人口的增加。
深圳鏈家市場研究中心最近兩個月調查發現,當地的“90後”購買力已經超過“80後”,平均購房年齡在24歲,能承受均價38070元/平方米,高于“80後”的35399元至36982元/平方米。
從去年開始,深圳鏈家市場研究中心就已經關注“90後”購房群體。
2014年,90後購房者在買房大軍中占比3.6%。從其所購買的物業上看,41.7%的“90後”購買60至90平方米戶型,其次爲90平方米以上單位,占比達33.4%。另外,“90後”購房所選單位平均面積最大。
從各年齡層購買144平方米以上非普通住宅所占的比例來看,“90後”占比最大,爲16.7%。這一數字遠高于“80後”,80年代群體主要以60至90平方米的中小戶型爲主,其中85後購買此類戶型比例超六成,而“70後”則有五成購房者購買90至144平方米單位。
在價格方面,“90後”所購買的物業平均單價、平均總價都位列各年齡層第二位。
“啃老”逼出購買力
一位出生于1991年已經在深圳購買了兩套房子的陳小姐對中國房地産報記者表示,自己在深圳工作,父母賣了老家的房支持自己在深圳市蛇口南油片區購買了一套65平方米的二手房,當時購買總價是185萬元。今年隨著深圳房價不斷走高,如今這套房價格已經升至280萬元。陳小姐表示家裏人正在放盤,准備套現,再換更大的房子。
深圳链家市场研究中心总监肖小平在接受中国房地産报记者采访时认为,不可否认“90后”存在小部分群体依靠自身能力,例如在南山区科技园一些创业型“90后”,拿到千万元风投有很强购买力,但大部分“90后”还是“拼爹。”一些已婚的“90后”组成的“4、2、1”或“4、2、2”即双方父母,小夫妻,一个或两个孩子的家庭模式,有双方父母财力支撑,可以接受总价或单价高的住宅,购房更看重品质,交通区位等。
如何抓住“90後”
面对“90后”的需求,全联房地産商会的专家黄岚在关于“互联网+时代我们该造什么样的房子”的文章中表示,现在还没有一家房地産企业是为“90后”、“95后”盖房子的。
在黄岚看来,“如果开发商考虑的需求没有改变,依然在盖最贵的豪华房子,那么互联网风口在房地産很难落地。”
黄岚认为,应该是更加简单、更加个性、变得更懒的房子,其中“变得更懒”需求给了房地産商一个机遇。
金地集團相关负责人在接受中国房地産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90后”人群不断达到工作、适婚年龄,他们购买比重会逐步增加是肯定的。
“每一家開發商都很重視這批客戶,金地也是如此。有針對‘90後’的專門性營銷在區域的項目,例如杭州的項目搞過一次小米和金地的合作發布會,消費群體可謂高度重合,對雙方的品牌價值也都互有助益,但現在還沒有做過統一的集團性營銷事件。相關業務部門已經有比較成型的”90後“青年需求新趨向的研究成果,立足于市場和用戶需求基礎上的戶型研究也在不斷地進行研發和創新。例如今年推出的‘home+’創新計劃,其中有許多全新的設計和産品是貼合‘90後’新客戶群體的需求。”上述接受采訪的相關負責人表示。
武漢大家顧問董事長尹香武也表示,“90後”是購買新興力量,相對于物質需求即戶型、面積方面,他們對精神需求即物管、隱私方面更看重。
“开发商在应对‘90后’买家时,应该加强产品规划设计,尤其是多设计中等面积户型。营销时要注重对同类群体的划分,创造适合他们的居住氛围。未来开发中小盘会更加符合这一发展趋势。”尹香武对中国房地産报记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