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僅僅憑借個別樓盤的降價行爲,就判定樓市已經走下坡路,這顯然有些武斷。不過各方數據顯示,2014年一季度的樓市無論是銷售量還是價格都出現了增速放緩。值得注意的是,增速放緩並非是樓市進入下滑通道,只是相比過去的高速,發展速度有所放慢。
那麽,在當前這種情況下能不能買房、如何買房呢?首先,投資者必須搞清楚一個問題,你所希望的投資回報率究竟是多少。如果說,還寄希望于像房地産黃金十年一樣,買一套房三年翻番,五年翻兩番,可以明確地說,不行了,這種時代已經一去不複返。因爲,過去的爆發式增長是基于各種巧合的奇迹,並不可持續,現在的階段性回調才是真正的讓房價回歸正常。或許是因爲習慣了過去數年房價的幾何級上漲,投資者的胃口越來越大,把過去這種不正常當做正常。一旦房價的上漲回歸到如今的正常,反而讓人感覺不正常,這也是看待樓市的一種“變態”心理。
上面說的是投資者,那麽用于自住的購房者呢?如果我們要求購房者參照過去幾年買入就能賺的模式,顯然是找錯了參照物。在經濟學中有一個名詞叫“機會成本”,機會成本講的是將來的投資回報,意思是當你拿錢做一件事,而失去做另外一件事所付出的成本。對于普通購房者來說,只要房價的上漲幅度抵得過購房的資金成本和租金成本,這套房就值得出手。
顯然,在樓市走勢並不明朗的今天,找到具備投資價值和居住價值的樓盤越來越考手藝。不過,在經過了野蠻生長的十年之後,對于如何買房我們也總結了一些規律。比如買房要買品牌房企的樓盤,這樣的樓盤往往因爲品質好而最能保值;比如買房就要買黃金地段、潛力區域,因爲隨著區域配套的不斷成熟,樓盤的價值也能水漲船高;而買商鋪,則是人越多的地方升值潛力越大,因爲無論周邊是剛需還是高端樓盤,吃喝拉撒都是基本消費……
以上規律也許不能准確到具體投資哪一套房源,但至少可以爲你在逆市中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