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份有個朋友在鄭州買了房。據他回憶,簽完合同的一瞬間感覺像是武林高手被廢了武功,從此只能苟延殘喘。
朋友說在可預見的範圍內他已經預演出了以後的生活狀態。不能再輕易跟朋友一起出去胡吃海塞,一日三餐粗茶淡飯能省就省吧;新上映的電影忍上個把月網上看看槍版得了,反正現在國內的那些大片質量都不怎麽樣;頻繁卡死的小米2原本發了工資准備直接鳥槍換炮入手iphone6s,現在也會欲蓋彌彰的勸自己,裝那個逼幹啥,iphone早尼瑪就爛大街了。
狂風未起先袖手,引而不發是高人。之前的生活自給自足當然可以隨心所欲過的很放肆,不過買完房之後就要學會克制。這是他在精確計算過還貸後的余額時強迫給自己總結出來的道理。
朋友的房在鄭州西四環外一個鳥不拉屎的地方,公交都不通,就圖便宜。119平的大三房均價6800/平米,總房款80萬出頭兒。朋友家境一般,首付分期先付了9萬,余款2年內付清。上班的公司沒有五險一金,他貸了20年商貸,月供3300左右。
我說,你這還款壓力可夠大的,現在一個月饷銀多少?
他說,在公司拿的是固定工資,含加班費在內差不多4500上下。
我佩服他的勇氣,孤注一擲,沒有困難制造困難也要上。我知道他基本沒有存款,分期的那9萬首付都是他父母跟親戚湊的。他說打電話的時候跟父母說話的語氣都帶著自責:“爸,2年內你幫我把首付款搞定,剩下的20年我把每個月的月供搞定”。
朋友2013年畢業來到鄭州,落腳在經三路上的東韓寨。一年後東韓寨拆遷,往北挪了兩站路,卷著鋪蓋就住進了棗莊一個狹窄的小胡同裏。沒過半年,棗莊滿村的紅色拆遷宣傳條幅像一面面勝利的旗幟再次把他擊潰趕跑。時間已是2014年年底,他又一次以工作的金城時代廣場爲半徑,就近原則下安身于鄭州“小香港”——陳寨。
新住所是6樓一間不到30平的小單間,拉開窗就是另一棟樓的水泥牆,月租500,算上水電網費等雜七雜八,也算是以不到600元的成本就解決了住的問題。然而,因爲附近城中村相繼拆遷,朋友的小單間也被房東坐地起價房租連漲3次,現在一個月下來最少要800了。
最終買房,從念頭萌發到反複糾結再到舉手無回,三分靠沖動,七分都是被逼的。
朋友的自白顯得長籲短歎:“農村戶口的身份來城市打拼很尴尬,上完大學已經不太可能像父母一樣回家經營那一畝三分地,老家縣城房價低工資更低,衣食住行、人情來往靠不到2000元的工資簡直就是杯水車薪。想要留在鄭州,別說房價了,房租都漲的人心驚肉跳。不過沒辦法,馬入夾道,那就只能往前走。既然權衡之後依然要在城市裏生活,那男人就要對自己狠一點,房子早買早超生”。
這樣的處境注定是一個不會有太好解決辦法的死局,他這樣的選擇也無所謂對錯,只不過強迫犧牲自己長久的安逸給了自身一個不必漂泊的交待。何況我是知道的,他和過年時相親的對象處了七個多月。想讓對方來鄭共同打拼生活。女方家裏的態度很直接:去鄭州我們沒意見,還要租房子,你不如在家裏過的舒服,等等看吧。這意思就很明顯了,買房就成了最大的談判資本。
朋友很抗拒談及以後的規劃。最好的結果是女朋友能來鄭州,兩個人一起經營以後的生活,當然包括還房貸。如果能按部就班的走到結婚,人生大事也算解決了一件,至于此後生活的美好願望,“這他媽誰知道,就看雙色球了”。
不管願不願意承認,朋友的房也算是“啃老”所得。有媒體調查顯示,73.5%的人身邊有“畢房族”;買房者中,31.6%的人是父母付全款;61%的人是父母出首付,自己還房貸。而高達80.92%的城市青年認爲,解決住房問題需要父母支持,認爲僅憑個人努力就可以購置房産的不到10%。如果你想要一力承擔的話,自己的工資起碼要達到房價的一半以上,買房之後的生活才不至于被“壓迫”的太變形。在鄭州呢?工資差不多只有房價的三分之一。看著步步跳漲的房價,忍著節節攀升的房租,你在買房路上還要“鄭漂”多久?
這就是一個普通的人買房故事,沒有曲折離奇的劇情,也沒有什麽精彩圓滿的結局。或許在鄭州大大小小的城中村、栉次鱗比的寫字樓裏,那些不動聲色的路人背後,都在經曆著這樣一個類似“悲情”的買房曆程。
對于很多80、90後而言,我們都是被房子“招安”的一代。夢裏不知身是客,醒了也不知道以後的路會走到哪裏去。買房,對于絕大多數剛需來說都不會是一個輕松愉快的話題。那些大街上花花綠綠的樓盤宣傳冊,那些住宅樓裏家家戶戶亮起來的燈光,總會引誘著你,刺激著你,並讓你做出標准不一的選擇。
其實到頭來,買不起終究是買不起,想要買的早晚會出手。所以你大可不必過于關注房價高低漲跌和花樣百出的各類優惠。活在當下,你只能對生活權衡利弊,並做出符合內心幸福感最大化的那個決定,也只能這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