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疑問,2011年的樓市到現在,最佳“男主角”肯定是各種各樣的國家調控政策。從加息,到“限購令”,到保障性住房,各個政策在我們耳朵邊轟炸著,也影響著我們那渴望房子的脆弱的心靈。
3月1日,常州的房産新政也出台了,業內稱之爲“常七條”。從細則內容來看,並沒有像其他城市一樣,在國家政策的基礎上進一步加碼,溫和且波瀾不驚。但抱著對未來政策的一種擔憂,調控後,老百姓該如何買房呢?最近網上流傳一個帖子很有代表意義。
房價未來難大漲
未來房價還會大漲嗎?許多人都有這樣的擔憂。這種擔憂是否值得,筆者不敢苟同。就從筆者所在城市來看,前十年市區的房價每平方米價格大約是三年漲一倍。按照這種速率,幾年後,一套150平方米的主流房價格將達上千萬元!真有點難以想象,除非本地城鎮居民平均年工資水平漲到20萬元或發生劇烈的通貨膨脹,這兩種情況發生的概率都非常小。應該說前十年中國樓市的火熱,是房改以來百姓購房需求的一次集中爆發、經濟發展和城市化大潮等綜合因素造成的。但是未來是否仍有如此漲幅,誰都能看出很難出現了。
一些剛性需求的購房者,他們的買房意願也受到了影響,但在目前階段房價特別是在一些二三線城市未見明顯拐點時,剛性需求仍很強烈。作爲一種流動性不強的資産,資金的流動和樓市的降溫也有一段緩慢的釋放過程。因此,對于真正有住房改善需求的購房者來說,時機的考慮不是特別重要的因素。總不見得十年房價不降,就十年不買房吧。但是在購房前一些重要因素還是要考慮清楚的。
計算住房保有成本
首先是需求的急切程度。如爲子女考慮提前買房,實際上是將未來需求提前釋放了。有時過遠的預測都是基于過去的走勢,而在投資領域這點是沒有多少可比性的。同時,當需求強烈時,過于考慮購房的時機,也會錯失一些機會。對于一些有不錯住房的可有可無的改善需求來說,可視相關政策和市場走向暫緩再定奪。
其次,考慮自身的財力及還貸能力。在房價漲至現有高位時,加上裝修等成本,買房已是一項一般家庭的最大投資決策。因此,在購房前要對自身的經濟狀況有一個大致的了解,要在自己還貸能力承受範圍內,不要只是因爲購房就影響了自己的其他生活品質。
最後是住房的現有保有成本和未來的不確定房産稅支出。現在許多新的小區,物業費加上2個車位費每年支出上萬元。另外出行成本、生活便利成本等都要在考慮之內。參照西方成熟住宅市場,房産稅的收取是個大趨勢,未來不確定的每年房産稅支出也是一筆不小的或有住房保有成本。在購房時,房款是一次性支出,而住房保有成本是一項不容小視的分次成本支出。
總之,在周到考慮了各種因素後,改善性住房需求在當前房價下仍是一種合理的意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