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房,中國人有著自己的特色,對于中國式買房,到底是好還是不好呢。在接下來的內容裏,將會對幾種中國式買房的內容進行分析,看你到底是哪種,會有什麽樣的影響。
1、越有錢,越貸款
大多數人的買房思路是:房貸越少越好,有錢就提前還貸,給銀行賺利息太不合算了。事實上,在目前市場態勢下,這樣的思路恰恰是不合算的。會理財者擬采取這樣的策略:越有錢越貸款,貸款越多越好,期限越長越好。自己的錢呢,去做投資理財。
咱就給買房算筆賬吧,350萬元房款,首付三成是105萬元,貸款245萬元,貸款期限爲30年。爲方便計算,假設小兩口全部做商業貸款,采取等額還貸法,按5年以上基准貸款利率6.55%計算,每月還貸15566元,30年利息總額315萬元。一次性付款,確實省了這筆巨額利息。但如果他們首付105萬元,將其余245萬元另做投資。事實上,夫妻倆還可以申請公積金貸款,5年期以上貸款利率是4.5%,每月實際支付的貸款本息將低于1.55萬元。
曾經有人算過,30年後的1萬元只相當于現在573元,即便通脹這樣吞噬財富,30年後的2200萬元也相當于現在的126萬元了,對小夫妻度過滋潤的退休生活應該是很有助益的。但假如全額付款買房,這筆錢就無從談起了。
也許有人認爲這個如意算盤打得呱呱叫,但30年漫長的歲月裏,萬一投資收益沒有理想的那麽高怎麽辦?很簡單,只要投資收益超過房貸利率,就是賺的。哪天投資收益低于房貸利率了,再提前還貸也不遲。普通百姓要能借到銀行的大筆錢,利率還給打折,也就是房貸了,因此要善用這個機會理財。
2、本和等額,利息差大了
對于一門心思要節約利息的購房者而言,選對還貸方式,節約的利息可以6位數計。
所謂等額本息法,即每月歸還的本金逐月遞增,利息逐月遞減,月還款數不變,還貸壓力均衡。這種還貸方式適合收入不高、前期資金緊張的還貸者。
所謂等額本金法,即每月歸還的本金相同,利息逐月遞減,月還款數呈先高後低、逐月遞減態勢。這種還貸方式適合目前收入較高、預計將來收入大幅增長或准備提前還款的還貸者。
在實際生活中,大多數人會選擇提前還貸,有些提前還貸並不劃算,比如,采用等額本金法還貸者。因爲等額本金是將貸款總額平分成本金,根據所剩本金計算還款利息。也就是說,這種還款方式越到後期,所剩的本金越少,因此所産生的利息也越少。當還款期超過1/3時,借款人已還了將近一半的利息,再選擇提前還貸的話,償還的更多是本金,不能有效地節省利息支出。同樣,采用等額本息還款法的購房者,假如還款已到中期,也沒必要提前還款。
因爲等額本息法越到後來歸還的本金越多,利息越少。還款中後期再提前還貸,對還貸者而言,該還的利息大頭都付了,提前還的只是本金,並沒有節省利息。
要是未來有較大支出的市民最好不要選擇提前還貸。比如近期有生小孩、買車等計劃的市民,提前還貸會大量擠占資金。此外,一些市民購買房屋簽訂商業貸款合同時,享受的是七折利率優惠,或者采用的是公積金貸款,這些利率都低于市面上的理財産品年化收益率。因此,要特別珍惜廉價的貸款。
3、各種過戶算成本
這個問題幾乎每個家庭或早或晚都會遇到。據了解,房産過戶分贈與、買賣、繼承幾種方式,究竟哪種最便捷,哪種最省錢?且算成本:
繼承法—主要費用:繼承權公證費。按照繼承人所繼承的房地産的評估價的1%來收取,最低不低于200元。
這種方法的優點是稅費最低。繼承的房産沒有營業稅、個稅和契稅。繼承人憑遺囑辦理繼承權公證,憑繼承權公證書到房管局轉名即可。但缺點也顯而易見:手續繁多跑死人。繼承房産需要滿足三個條件:第一是證明自己有繼承房産的法律資格,或是法定繼承人,或是遺囑指定繼承人。所謂法定繼承即法律規定的遺産繼承人;遺囑繼承必須是遺産人逝世前曾做過公證的遺囑才有法律效力。第二,遺産應當是被繼承人生前屬于個人所有的財産。第三,因遺産是所有繼承人的共同財産,房産的分割協議,需要每個繼承人同意並簽字方可生效。
從上述規定可見,采用繼承法過戶房産,繼承人需要辦出各種證明,期間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贈與法—主要費用:個稅+契稅+公證費。直系親屬贈與免個稅;非直系親屬贈與視同買賣,需要支付個稅,即房産交易盈利部分的20%或者房款的1%(房産證滿5年並且是唯一住房的可以免除)。此外還有契稅3%和公證費1%。
需要提醒的是,以繼承法和贈與法過戶房産,繼承人或受贈人日後賣出此房時,如房産證年滿5年且是唯一住房,可免征個稅。否則,將計征20%個稅。
買賣法—主要費用:營業稅+個稅+契稅。在房産過戶中,買賣是最常見的方式,也是操作較爲便捷和安全的方式。但是,如果買入價比較低的話,日後出售時賣出價與買入價的差額會增大,再出售時則需要繳納更多的稅費。
中國式買房,你到底經曆過哪些或者正在經曆哪些過程。但大部分人最常經曆的就是第一個和第二個,第三個反而少。不過第三個在未來的二十年內,也會出現最多,因爲新老一代人將會出現大規模的更換,房産也會跟著更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