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廣州公積金限額新政的實施,究竟該由誰來爲合理性的缺失負責。公積金的本質意義又去了何處,任志強解讀廣州市公積金新政。
房地産有兩個影響最大的政策,一個是利率的擠出效應,還有保障性住房的擠出效應。
2014博鳌房地産論壇·現場快訊:8月7日上午,觀點地産新媒體主辦的2014博鳌房地産論壇正式開幕,華遠地産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任志強在會上作了大會致辭及主旨演講,演講題目爲《市場化與房地産行業未來》。
任志强表示,房地産有兩個影響最大的政策,一個是利率的擠出效應,還有保障性住房的擠出效應。
任志強指出,今年整體市場的消費需求並沒有減少,而是在持續增長。但是保障性住房在沖擊市場,另外一個沖擊更可怕,就是棚改。
“1萬億投資,棚改要完成470萬套,和我們本來竣工700萬套保障性住房一起計算,會把市場打得一塌糊塗,因爲保障性住房和棚改的住房數量巨大,遠遠超過過去每年竣工700萬套的數量。”
廣州的公積金新政8月1日開始正式實施,新政的一個核心其實就是一個字:“限”——限貸款次數(不能二次貸款)、限貸款門檻(戶籍非戶籍需分別連續繳存和累計繳存多少個月)、限貸款額度(全市每月10億元)。其中限貸款門檻第一次征求意見時更嚴,引來社會強烈反響後才改爲現在這樣,但也比以前高了不少。新政實施後,當月額度一夜之間被搶光,引來很多質疑和爭議,最大的質疑就是一個月10億元能否滿足需求。對此,廣州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回應稱“不能僅僅從需求的角度去判斷政策的合理性”。
這讓我産生了很大的好奇:除了市民的需求,還可以從哪些方面去判斷這項政策的合理性?這不是質問,真的就是疑問,很希望有關部門能夠明示。
公積金貸款如此設限,相信大家的第一反應就是公積金沒錢了。那麽,廣州的公積金到底有多少錢?這些錢又用到了什麽地方?似乎並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法。《廣州市住房公積金條例》第二十四條規定“市公積金中心在保證住房公積金正常支付的前提下,可以購買國債或者委托金融機構進行保值、增值運營”。那麽,到底有多少錢被拿去作了“保值增值運營”?又作了怎樣的“保值增值運營”?或者還有沒有用作其他用途?這些是很容易讓人産生一些聯想的。這一條同時規定“公積金用于保值、增值運營的比例,由市住房公積金領導機構決定”——公衆顯然沒有決定權,但知情權總該有的吧!
此外,增值的收益又如何處理?國家2002年修訂的《住房公積金管理條例》作了規定:“用于建立住房公積金貸款風險准備金、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的管理費用和建設城市廉租住房的補充資金。”在前幾天本市舉辦的一場論壇上,這最後一條引起了較大爭議,我也覺得有問題:廉租房是的一項帶有公益性的項目,理應由出資去建,而公積金的産權屬于廣大市民,怎麽可以將他們的錢産生的收益去建廉租房呢?除非征得了他們的同意。但這屬于國家政策層面的問題,我們無權置喙,但我們卻有權知道廣州拿了多少公積金的“增值收益”去用作了“建設城市廉租房的補充資金”。
廣州的公積金新政已經擾攘了大半年,在全國都引起了很大的關注。我贊同一些人的觀點:不論是從公積金以前的運作,還是這次的公積金新政,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不夠公開透明,導致市民與之間存在相當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因此我提出應該引入公積金公咨委——廣州的各類公咨委盡管還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在增加透明度這點上卻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