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價成了一個國家的心頭之痛
不是經濟正處于下行期嗎?不是房地産要去庫存嗎?不是要拉動消費嗎?不是要鼓勵農民工和大學生買房嗎?不是要降低稅費和首付款爲居民買房提供便利和杠杆嗎?怎麽突然之間又開始收緊不讓你買房了?
就在這個周末,新一輪房地産調控大幕開啓,上海打響了第一槍。上海的收緊政策包括外地戶口買房資格需繳納社保,年限從2年改爲5年,而且不能是單身;二套房首付比例普通住房爲50%,非普通住房70%;而且,購房人在申請貸款時還應承諾首付款爲自有資金,違反承諾則作爲失信行爲納入信用平台。
同一天,深圳也連夜發文,主要政策包括二套首付由三成提高到四成。比上海好的是,首套是“只認貸不認房”,也就是只要沒有房貸,就算首套;非深圳戶口購房,社保繳滿年限由1年提高到3年。
除了北京已有嚴控政策,上海深圳又新出台最嚴房價調控措施之外,武漢南京蘇州等二線城市也來湊熱鬧了,包括公積金最高額度由60萬下調爲50萬等。多年沒有聽說過的房産調控突然之間又回來了。去年還在說救土地市場、救開發商、救商品房市場、救地方財政,要出台“強刺激”政策保護房産這一支柱産業,現在突然之間,國家又開始出台政策,限制你買房了。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麽?
2016年開年以來,一線城市房價上漲過快,引發決策層對後續房價斷崖式下跌的擔憂,這是引發新一輪調控的原因之一,畢竟對北京上海深圳這樣的城市房價,已經高得離譜,大大超越居民購買能力。香港被認爲是房價泡沫最高的,但它的房價收入比也才15.6倍,紐約和倫敦也不過是10倍、12倍,東京是8倍,但北京、上海、深圳的房價收入比分別是44.4、42.3和33.7倍(中金公司數據)。
但你必須認識到,在決策者視野中,肯定不會只有房價這麽簡單,一線城市房價調控背後必須配合其他更重要的國家戰略意圖;甚至在地方主政者眼裏,房價問題也不會成爲最核心的事情。但這一次草哥發現,兩會之後,上海市和深圳市的主要負責領導都三番五次出來表態,表示要擁護的“因城施策”的要求。上海相關負責人說,必須認真貫徹落實對全國房地産市場“因城施策”的管理要求,按照房地産市場發展的客觀規律和特大型城市發展的客觀規律,從上海實際出發,加強調控力度。
很顯然,中間肯定發生了什麽。爲什麽要“因城施策”?因爲中國房地産矛盾的核心在于,一方面房價上漲壓力增大,另一方面房地産庫存畸高,在一線城市漲價效應下,二三四線城市的房價也很難降下來,甚至會蔓延開來,價格降不下來,庫存又高,這樣僵持下去不能一起等死啊;而且,北上深幾個一線城市房價上漲過快,金融工具方便使用,還有人購買,但三四線城市卻大量庫存,價格下不來,也沒人買,這會導致什麽後果呢?這會産生典型的“虹吸效應”,即大量資金湧向和追捧熱點城市,導致金融風險聚集,而三四線城市更加蕭條,去庫存更加緩慢。
草哥認識的幾個在杭州做生意的朋友,年前甚至把杭州的房子都賣了,跑到上海來買房,說是在人民幣貶值、生意不好做的情況下,只有買上海的房子才能保值增值,不使財富縮水。連離上海這麽近、風景這麽好的杭州,財富都被你上海“虹吸”過來了,可想而知其他小城市,稍微有點錢的人,不都跑到你這邊買房了,不都把財富轉移過來了。
這種現象的發生,是這屆決策層非常不願意看到的,這除了導致所謂的富貴“大城市病”,導致新的和更快的貧富差距、中西部差距、大小城市差距和城鄉差距拉大之外,還將導致加快三四線城市的蕭條、破敗和大量人口的流出,這才是決策層的真正心頭之痛。
今年春節期間,很多文章在討論鄉村的凋敝問題,說農民工到大城市打工,農村只剩下老人和小孩,這確實是個問題,但這只是中國城鎮化進程中的正常現象,如果農民工能在家鄉附近的小城市買房,這些問題或許能部分解決。在決策層視野中,比農村凋敝更嚴重的是大量三四線小城市的“小城市病”、空心化和破敗。
跟“大城市”交通擁堵這樣的富貴病不同,“小城市病”主要是營養不良和造血功能缺乏造成。中國大量的小城市由于發展資源不足和單一,人才大量外流,內生性發展能力欠缺,産業單一,在大城市持續“抽血”小城市的發展格局之下,矛盾不斷積聚,弊端不斷放大,從而釀成“小城市病”。特別是在經濟下滑周期期間,更多的小城市病還將持續爆發。
在這些城市中,除了機關、銀行、電力、通訊、學校等公共部門和餐飲門店外,幾乎沒有像樣的産業和就業機會。有些城市以前還有點自然資源可賣,隨著這幾年鋼鐵煤炭等價格下行,單一的産業結構也遭遇沈重打擊,像鄂爾多斯(600295,股吧)、山西呂梁這些此前光鮮的城市,很快被淪陷。就業機會的缺失,導致小城市人才流失的同時,文化氛圍和社會風氣也急劇下滑,城鎮化發展能力越來越弱。賭博、貪汙、吸毒、黑社會化等現象層出不窮,類似“鬼城”、“東北危機”、“東北淪陷”等現象,恐怕才剛剛開始,不盡快扭轉這一局面,中國貧富差距會越拉越大,淪陷城市面積會不斷擴大。
很顯然,中國光有北京、上海、廣州、深圳並不算什麽,光有超大城市、特大城市不算什麽,北上廣深的房價能買下整個美國也不算什麽,關鍵是占人口70%以上的二三四線城市,它們是否同樣富裕和光鮮?根據新的城市規模設定標准,我國有超過1800多個城市屬于小城市,小城市數量占中國縣城以上規模城市總量比例便超過了85%。中國整體上還處于一個小城市占絕對多數的城鎮化分布形態,加上一些二三線城市,占比多數的非一線城市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的發展質量高低,是決定中國城鎮化發展質量和是否健康順利的根本性問題。
在美国、加拿大和欧洲等国家,小城镇的文化氛围和人均收入是不比大城市差的。比如在美国,亿万富豪巴菲特能在奥马哈这样几十万人口的城市成长发展壮大,几十年不动,在中国是不可想象的;再比如在加拿大的179座城市中,按照2009年家庭平均年收入来排位,他们的三大城市多伦多、蒙特利尔、温哥华分别只排在第37位(8.95万加元)、第158位(5.90万加元)和第56位(8.54万加元)。而排在前三位的则分别是三个毫不起眼的小地方:Wood Buffalo(16.91万加元)、Oakville(14.37万加元)和Caledon(13.87万加元)。
加拿大有很多高收入企業是設在小城市的,很多著名的大學都有多個校區,分設在不同的城市,特別是一些小城市,比如最著名的大學之一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就有一個校區是設在小鎮基洛納。
可是在中國,隨著城市人口的由多到少,工資收入也基本成正比例地由多到少排列,大量的教育、醫療和科研資源都集中在幾個大城市,加上房産和金融兩大吸血工具,快要把其他城市的血抽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