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由佟大爲、趙薇主演的電視劇《虎媽貓爸》開始熱播,這部講述對于孩子教育方面家裏老少和夫妻之間的矛盾,朋友圈結結實實討論了一遍,我也湊熱鬧開始看起了這部電視劇。
今天的內容演到畢勝男爲了換學區房籌錢的片段讓我印象深刻。爲了買到她看上的學區房,除掉她賣掉現在這套房子的錢,她還缺一百多萬。籌錢過程中,公婆和她展開了一輪激烈的“辯論賽”。畢勝男提到,如果公婆不幫忙,那麽她就貸款。公婆更是激烈反對,老兩口的意見都是貸款=壓力太大=給銀行打一輩子工。對于這個理念,畢勝男兩口子也沒有反駁,倒是默默認可了,後來在全家人的努力下湊錢全款買了房子。
撇開劇情不說,由此我倒是想到了前一陣的一個新聞,本意是爲了說互聯網改變人們的生活,說到一個姑娘要出境遊,沒有儲蓄,通過短期貸款實現了。論壇裏陳小豆當時還寫了一篇帖子評論這件事——沒有理財意識真可怕——觀《新聞聯播》有感(全文附後)。我和她一樣,看到這篇新聞第一反應就是這姑娘怎麽不攢錢?貸款了不也得還麽,這個新聞的主旨反倒成次要了。
不知道是不是她理財熟女的通病,看到《虎媽貓爸》這段劇情,我第一想到的是他們對貸款的認識怎麽這麽淺薄呢?
首先說說貸款=壓力太大=給銀行打一輩子工
好的債務給人們帶來了生活上的變化,也給理財拓寬了思路。房貸,就是好債之一。當然,房貸首先要把握一個度,銀行的審核貸款一般會把月還款額控制在收入的50%以內,而更接地氣說,月還款額不超過收入的30%更好,對生活的影響更小一點。現在的房價,確實很難實現全款買房,利率下行的行情下,自然要好好利用貸款。即使有能力全款買房,我覺得也應該秉承現金爲王,投資渠道這麽多,把錢還給銀行容易,要從銀行把錢貸出來就困難了。
其次說爽前消費這個概念
我們的傳統,習慣把錢存起來,存了錢才能消費。不過現在已經是21世紀了,世界變化太快,一不留神就趕不上朝代。現在信用卡和貸款已經不再陌生。聰明的學會“借錢”超前消費,提前享受生活,理財不耽誤,不是很好麽?
“借”信用卡的錢,盤活現金流,每月還款一次,多方便。免息期內還可以讓錢錢在火雞裏下幾根雞毛。
“借”銀行的錢,提前住上自己的房子,囤了安全感,而且也能趕上用房子保值手裏的現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