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價這個東西,誰都無奈,不管是已經買了房的還是沒買房的。
我有一個大學同學,從一個小城市來北京(樓盤),家裏算是當地的中上等水平,2005年大學還沒畢業,就在北京海澱區清河買了一套100平米的房子,房價是30多萬。有了房,心情和做事風格都會不一樣。他大學畢業後,沒有找工作,而是跟朋友一起去創業了。天有不測風雲,況且創業的成功率本來就很低,于是,他創業失敗了。往往創業失敗都會伴隨著“欠一屁股外債”,他自然也不例外。于是,爲了還欠款,他把清河的房子賣了,當時是2009年初,經過了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他給了自己一個堅定的理由:房地産泡沫必然破滅!然後,好像就真的沒有然後了……租房,找工作,再貸款買房,他經曆了比較完整的房地産“黃金十年”。
回歸正題,買房和租房一直困擾著很多在大城市打拼的人。我透過同學的經曆,結合經濟發展形勢和不同的投資以及生活理念,大體能夠對租房和買房做一個簡單的對比。
人與人不同:收入不同,理財觀念不同,生活方式不同,自然對租房和買房的看法不同。我只能試圖從相對理性的角度去做分析。
我們把這個話題分成幾種情形。
情形一:貸款買房,不租房。
這當然是大多數人最理想的狀態。不過,這裏面有一些門道。首先,在房子價格已經高企的情況下,不考慮貸款與還款壓力,我們先要湊齊那50%左右的首付款。很多人會說,首付不夠就管親戚朋友借啊。借錢自然可以,但是借錢不是要錢,不白借。先不說周圍的人願意借給你多少錢,借錢總有期限,能還得起再借。還有,現在的錢,利息都按天算了,你給朋友多少利息合適呢?不給利息,不合適;給了利息,也欠人家一個大人情。況且爲了還錢以及每月還給銀行貸款本金和利息,生活壓力應該不會小。對于收入高的群體來說,此段話無意義,不過,讀到現在的同志們,相信財務自由對大家來說仍是奮鬥的目標。在此,有一個量化的買房租房性價比指標。我們在每月還銀行貸款的時候,如果仔細看一下賬單明細,我們會發現我們每月的還款額分爲“本金”和“利息”。本金就是我們還給銀行的貸款本金,利息就是給銀行的貸款利息,也就是說,利息是我們“白白”交給銀行的錢。因此,我們可以自己衡量一下,如果你的每月還貸賬單中,利息部分小于我們如果去租房所要繳納的房租,那麽這個貸款從理論上來說就是“劃算”的;反之就是不劃算的。
情形二:只租房,不買房。
很多人會向往自由,國外的年輕人甚至中年人,很多人終身租房,要的就是一種對自由生活的向往。當然,如果持有這種生活理念的人,租房一定是最佳選擇。不過如果是被迫租房子的人,那麽真的要想想租房是否是長久之計,而且應該制定好自己的“人生規劃”,什麽時候買房,要有個奮鬥目標。否則渾渾噩噩終其一生,不是說房産有多好,只是那些手裏的現金,誰知道明天會值多少錢?
情形三:賣掉了原有房産。
文章前面我朋友的例子就屬于這種情形,最終,他還是選擇了買房。賣掉原有房産的人,要看賣房的原因。如果真的是因爲房子升值了,賣掉了房産,那真的沒有必要因爲房子又漲價了再把房子買回來。股市裏有追高,房産何嘗不是?如果真的非要買回來,一定要認真學習一下宏觀經濟,分析一下房地産市場的走勢,別看了美國、日本、歐洲的走勢,就說中國房地産會如何如何,要記住,我們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而如果像我同學一樣,由于別的原因,被迫把房子賣掉,而自己的確有住房剛需,那麽,什麽時候再買房都爲時不晚。
因此,投资买房要看租售比,贷款买房要看“利息”性价比。当然,心情最重要,如果任何行为能让你心情舒畅,那就任性一些,多说无益。(文/博闻 图/网络供图)
(責任編輯:HN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