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S可能的風險與它能給銀行金融機構緩解的資金成本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因爲9月30日《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關于進一步做好住房金融服務工作的通知》中“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通過發行住房抵押貸款支持證券”的表述,住房抵押貸款支持證券(以下簡稱MBS)再一次受到市場的關注。
我国房屋貸款按揭余额约20万亿元,其中超过3年期的约占90%。MBS若开闸,其发行规模理论上可超过10万亿元。业界人士为此欢呼,但也有很多公众在质疑:MBS不就是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罪魁祸首吗?为什么我们还要“重蹈覆辙”?为此,我们有必要从MBS的常识谈起。
作爲商業貸款的一種,個人住房抵押貸款有一個明顯的特征就是周期長:絕大多數的住房按揭貸款的存續時間都在20年以上——而一般商業貸款的期限都是在5年以下。長期的住房按揭貸款産生了這樣一個後果,它占用了信貸資源,由于存款准備金的限制,使得銀行沒有能力投入更多的信貸資金。
而MBS是釋放銀行資金流動性的一種方式。簡單來說,它是銀行把貸出的住房抵押貸款中符合一定條件的貸款集中起來,形成一個抵押貸款的資産池,利用該資産池定期發生的本金及利息的現金流入發行證券,並由相關機構對該證券進行擔保。通過MBS,發行人會把抵押資産産生的本金與利息原封不動地轉移支付給MBS的投資者。這樣一來,銀行拿回了貸款本金,同時每年可以獲得固定息差,也就是房貸利率和MBS利率和發行費率的息差。
从历史来看,1968年美国发明MBS也是为了应对银行的资金不足。但MBS加速则是在1980年以后,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利率市场化改革导致美国银行业负债成本急剧上升,存贷款期限不匹配等问题严重威胁储蓄机构的生存,而MBS就是将其成本往外分摊的一个好工具。一个可供查询的数据是,2007年美国MBS规模为 8.161万亿美元。那中国的MBS规模呢?
中國的MBS開始于2005年4月,央行和銀監會頒布的《信貸資産證券化試點工作管理辦法》。同年12月,國開行、建行分別成功發行了第一期貸款支持證券——開元2005、建元2005,還有今年7月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發行的“郵元2014”,全國總共只有這3只MBS産品,而其總規模也未超過140億元,跟美國萬億美元級的MBS,根本不在一個數量級上。
爲什麽中國MBS規模這麽小?一個可能的原因是,監管機構過分謹慎。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商業銀行基于規模、資本、利潤的壓力,希望通過資産證券化出售資産,但監管部門並不支持,因爲一旦允許商業銀行嘗試信貸資産證券化,那麽它就可以在不突破總規模的前提下,通過不斷出售貸款來不斷放款。而信貸總量控制,恰恰是目前監管機構對銀行業進行監管的最主要方式。如果MBS開閘,毫無疑問會增加社會融資總量。
而这一次,监管机构之所以又“鼓励”MBS,最重要的原因可能在于社会融资成本过高已经影响了实体经济,而国务院在过去一年中一直强调“盘活存量”——房屋貸款按揭余额是一个高达20万亿元的“存量”。
MBS不是洪水猛獸,而是市場經濟國家中正常的金融工具,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沒有MBS恰是中國金融業原始階段的表現。當然,MBS也有風險,但金融業本身就是經營風險的行業,控制風險是各金融機構的應有之義。更爲重要的是,MBS可能的風險與它能給銀行金融機構緩解的資金成本相比,是微不足道的。這也是我們支持MBS最爲根本的原因。
早报特约评论员 傅蔚冈
錄入編輯:王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