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梳理發現,自上月以來,不少城商行發行企業與個人大額存單的利率卻逐步走高,其中不乏較同期基准利率上浮幅度達到45%者。在7月30日起,個人大額存單的發行機構擴容到102家,更多中小型商業銀行,尤其是城商行加入了大額存單的戰局,爲吸引擔心資金安全又看重利率的投資者關注,大額存單利率的上浮水平也不斷走高。(10月29日《每日經濟新聞》)
從去年下半年第一次降息開始,企業主、投資者以及專家學者都會習慣性地猜測下一次降息時點和降息幅度。雖然時點猜的未必准,幅度猜的也未必對,但降息總是會出現。到目前爲止,已經降息六次。那麽還會不會有下次降息呢?應該不會。利息已經很低了。
城商行爭相發行大額存單,並大幅上浮利率,可以說明降息所起的作用在逐漸減弱。降息的目的在于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尤其是中小企業融資成本,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相對于四大商業銀行,各地城商行的服務對象是本地的中小微型企業。他們的貸款利率下降,中小微型企業的融資成本才可能相應降低。基于利潤考慮,城商行貸款利率的降低必須以存款利率下降爲前提。存款利率不降,貸款利率著實難以下降。中小微型的融資成本也難以下降。
貸款源于存款,沒有存款,貸款就緊張,貸款利率自然也難以下降。隨著存款利率的不斷下降,居民儲蓄意願也逐漸降低。尤其在一年期存款基准率小于CPI的背景下,居民感覺儲蓄是“賠錢”的,儲蓄意願降低得更快。存款流失不可避免。隨之而來的應該是貸款緊張。
經過六次降息,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已經低至1.5%。如果銀行利率不上浮,居民沒有動力繼續存款。很明顯,城商行已經感知到存款不足的壓力,大幅上浮利率發行大額存單就是緩解壓力的應對之策。利率市場化以後,銀行爲競爭存款,上浮利率的幅度可能更大。而降息效果也會因利率上浮而變小。
事实上,10月24日的这次降息效果也正因银行的存款利率上浮而抵消。进一步降息,可能只具有形式作用,而不具有实质意义。甚至有可能导致贷款利率水平上涨,增加融资成本。考虑到大幅度上浮利率有恶意揽储的嫌疑,如果利率继续下降,银行会通过发行各类高收益率的投资工具吸引居民储蓄。这反过来会推高贷款利率。因之,利息不是越低越好,利率低到一定程度之后,不宜继续降低。(长江网 乔瑞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