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跌跌不休,銀行連續降息,互聯網“寶寶”和實物黃金風光不再,唯有高收益理財産品和萬無一失的國債仍受追捧——
適逢“年中”節點,我市各銀行以及互聯網“大佬們”最近紛紛交出了理財“成績單”。受央行年內3次降息,以及利率上浮幅度擴大影響,理財市場出現了一些新變化,普通市民的理財選擇也隨之變化。
利率上浮高低不同存款搬家並未出現
從去年11月至今,央行連續4次降息,存款利率累計降低1個百分點,同時,利率浮動區間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1倍陸續調整到1.5倍。伴隨此趨勢,我市各銀行存款利率的上浮幅度也發生著微妙的變化。6月28日最後一次降息後,我市各銀行存款利率上浮幅度有了不小的差距,最低的上浮不到15%,如建行;一般的上浮25%、30%,如工行、浦發、晉商銀行等;最高的上浮達到40%,如光大銀行20萬元以上存款。計算下來,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分別從2.25%到2.8%不等。
出乎意料的是,利率雖有差距,但選擇將存款“搬家”的市民卻不多。走訪中,幾位中老年人表示,存款利率越來越低,犯不上爲“三瓜兩棗”來回折騰,不如購買預期年收益在4%左右的保本保收益理財産品劃算。
此外,今年6月剛剛推出的個人大額存單並未受到老百姓的追捧。記者走訪得知,多數銀行的居民存款仍呈下滑趨勢。
理財産品、國債各有千秋受追捧
今年上半年,受連續降息影響,比定期存款收益略高的國債仍受到一定程度的追捧,許多市民還是願意穩穩當當的獲取收益。7月10日,今年第五期和第六期電子式儲蓄國債又已發行,與存款利率相比,仍有一定優勢。
同時,高收益理財産品最受歡迎,在各家銀行,申購理財産品的市民甚至得排隊領號。據了解,今年早些時候,由于股市紅火,我市各銀行發行的理財産品,無論是數量還是平均預期收益都有所下降。但進入5月以來,股市急轉直下,市民重新將資金投入到了理財産品中,一些預期收益率超過6%的理財産品更是遭到“哄搶”。走訪中,銀行專業理財人士提醒,市民一定要從正規渠道購買銀行的理財産品,不要被誤導購買“搭售”産品,正規産品在銀行官方網站上都可以查詢到。投資者購買前一定要了解産品投資方向,做好風險評估。
“寶寶”、黃金風光不再
受连续降息影响,今年上半年,互联网“宝宝”们的7日年化收益率已经跌破4%,相比以往动辄7%、8%,甚至更高的收益,“宝宝”们的风光已大不如前。在当前形势下,金融业内人士建议投资者选择每万份收益波动较小且7日年化收益率偏高的货币基金,同时也可以关注一下债券基金和一些 P2P 平台理财,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风险控制。
此外,黃金雖一貫被視爲避險工具,但受國際大形勢影響,國際金價最近連續下跌。記者在柳巷、親賢街幾家商場看到,無論是金條還是首飾金,價格都有不同幅度的下滑,銷售人員坦言,金價短期內難以大幅反彈,年內“炒金”良機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