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上半年,全國房地産市場都是一派欣欣向榮之景,青島房價雖處于微跌趨勢,但成交明顯回暖也是不爭的事實。央行半年時間連續三次降准降息,在幾近瘋狂的中國樓市中實屬罕見,而當下僅爲5.4%的基金准率,也刷新了“史上最低利率”。
利率的多次調整對樓市複蘇産生積極影響,各銀行不再擺出高高在上的姿態,開始推出不同程度的利率優惠。沈寂了一年的樓市正預備重振旗鼓之時,股市維持了半年多的“牛市”又畫風突變,“一熊到底”。股市重創對房地産間接作用,一股“棄股轉樓”的熱潮再次來襲。
下半年的序幕剛剛拉開,“一攬子”的樓市利好政策就撲面而來,與以往單一的房地産市場調控不同,今年推進樓市回暖的因素更加複雜而多樣,剛需買房或迎來“最佳時機”!
半年三次降息 基准利率降至几十年“最低线”
2015年僅半年時間,央行就進行了三次密集降息調整,分別爲3月1日基金准率由6.15%下調至5.9%;5月11日下調至5.65%,6月28日再次下調至5.4%,最新房貸基准利率也刷新十年來的“最低線”。
其實,將時間軸再向前推進就知道,這一輪降息其實從去年11月就已開始,當時由6.55%降至6.15%,下調0.4個百分點。降息無疑直接惠及購房者,降低其購房成本,減緩還款壓力,然而首次降息並未推動市場大幅回暖,在購房者心裏,每月少還的幾十塊錢,根本不足以撼動他們的觀望信念。
但之後每一次的降息消息,都不斷觸動購房者的買房神經,當最終出現史上最低利率5.4%後,購房者的購房熱情被完全調動起來,繼而由觀望態度向主動買房轉變,每月少還幾百元的貸款額度,對于普通購房者來說,已經具有足夠的吸引力。以青島樓市爲例,在剛剛過去的端午小長假期間不少新樓盤就再現“日光盤”、“千人搶盤”的火爆場面。
有業內人士表示,上半年的利好政策將有效促進下半年的樓市穩定回暖,同時剛需購房者的集中釋放也將減輕庫存壓力,房地産市場回歸到2013年的水平指日可待,屆時,或將再次迎來房貸降息的好消息。
青岛各银行推出房贷折扣 还款压力再减轻
2010年银行7折房貸利率折扣全面取消,国有和股份制银行纷纷开始收紧折扣优惠,即使是某家银行的VVIP,或许也只能享受到9折甚至更少的优惠力度,这样的“高冷范儿”持续了五年,在央行频繁降息降准后,各银行贷款优惠才稍有放松之势,银行利率折扣不仅惠及购房者,对下半年的楼市回暖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根據青島新聞網記者統計,目前青島有14家銀行執行利率優惠政策,折扣力度由8.8折到9.5折不等,在降息惠及購房者的同時,如果還能申請到銀行的折扣優惠,那就是“史上最合算貸款”。另外,公積金也有相應的政策調整,目前公積金貸款利率爲3.5%,在折扣後的商貸和公積金貸款相差無幾的情況下,部分購房者爲了方便開始選擇純商貸購房。
記者了解到,一些預備提前還款的已購房人群,也因降息、打折的組合優惠而打消提前還款想法,並將這部分資金投入到其他理財産品,“我是09年辦理的購房貸款,當時選擇等額本金還款方式,隨著工資水平提高,本想用這些年的積蓄提前還款,但現在已經放棄了這種想法”,尹先生這樣告訴記者,“目前銀行有折扣優惠也很難得,所以想借此時機再出手買套大房子,改善一下生活環境”。
受到利好政策的影響,一些購買80㎡以下二居作爲過渡剛需房的置業者蠢蠢欲動起來,“我曾經看過媒體報道稱,房價上漲周期還有9到12個月,所以從下半年到明年第一季度,都是買房好時機”,市民張先生2013年12月在浮山後購置一套103萬的80㎡二手房,到今年12月滿兩年,他想隨後就換房改善居住環境。“現在利率低,又恰逢利率優惠,購買一套210萬的左右大三房,以組合貸款20年計算(現房估價115萬+夫妻公積金50萬+商貸45萬),每月的還款金額大概爲4500元,對于他們一家來說,負擔並不重,還算劃算”。
“牛市”变“熊市” “弃股转楼”来袭
這兩周,市民們茶余飯後討論最多的話題莫過于險象環生的股市。前段時間股市大跌,不少炒股市民的資金被套牢,一些預備此時購房的股民朋友犯了難,樓市也間接“遭了秧”,延後買房、延後簽約的置業者比比皆是,“股市調整迫使他們調整購房預算”成了常態。
有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從短期來看,由于股市受創,一些准備從股市獲利買房的普通購房人群,不得以降低購房預算,甚至放棄買房想法,股市與樓市短期內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共進退關系,但是樓市整體表現仍然是上揚趨勢,“這部分失利人群還不足以撼動回暖的樓市再降溫,下半年樓市依舊樂觀”,青島某業內人士這樣告訴記者。
王先生算是個資深老股民了,股市大跌之前王先生將手中的幾只股票全部抛掉套現,也算是個幸運兒,“股票不可能持續走高,相比于股票,房産受益更高,更穩定”。王先生告訴記者,之所以把股票套現轉向樓市,並非自己有什麽先見之明,而是單純認爲樓市抄底正當時,“因爲孩子即將畢業,目前房地産穩健,房價合適,作爲投資也好,爲兒子提前置業也罷,買房置業是最穩妥的投資方式”。專業人士告訴記者,像王先生這樣的“棄股轉樓”的人群將會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