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豬肉價格周期開始見頂,價格開始回落,短期內CPI不太可能大幅上升。
PPI在過去三年多均處于負值,這使得出産價格上升空間有限。與此同時,由于商業銀行順周期性的特征,在經濟下行時,銀行貸款的增速將放緩。
高盛首席中國經濟學家宋宇等人發表簡評稱,中國CPI通脹率走低爲政策放松留出了更大空間,預期降准之外,還將再度降息。
降准主要用于抵消外彙流出造成的流動性收緊;不過,鑒于外彙流動狀況可能發生了改變,降准的可能性有所降低。中國決策層也可能通過財政政策和准財政政策(借助政策性銀行)來支持經濟增長。
法国巴黎银行策略师SteVen Saywell在发给客户的邮件报告中写道,疲弱的经济数据为货币政策的进一步宽松打开了大门
东方汇理分析师Valentin Marinov在报告中写道,“中国物价增长放缓”为央行转向更加激进的货币政策提供了支持,数据显示国内增长依旧乏力。
中金經濟學家梁紅和易峘10日的報告稱,由于經濟增長動能不足,預計2016年CPI將維持低位,PPI則保持通縮態勢。2016年CPI料將爲1.3%,PPI則受到制造業去産能影響,或將持續爲負。
鑒于經濟增長較爲低迷,且通脹保持較低水平,預計央行將在明年一季度降息一次,全年下調存款准備金率600個基點,以應對經濟下滑壓力。此外,預計財政政策將在穩增長中發揮更大作用,包括降低有效稅負、加大財政支出等一系列措施。
數據顯示,從中國當下資金供給情況看顯然並不缺錢:1949年—2008年,銀行系統一共投出的信貸是30萬億,而2009年—2014年銀行系統投出的信貸達到50萬億。
“無論從M2占整個GDP的比重看,還是最近幾年貨幣投放量看,都是非常驚人的,僅僅2009年到2012年的貨幣量就超過了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的總和,這種情況下,絕對不能歸咎于中國缺錢。”中歐陸家嘴(行情600663,買入)國際金融研究院副院長劉勝軍說。
從存量看,中國的廣義貨幣M2絕對規模和相對規模的確都居高不下。
截至2014年底,中國的M2達到122萬億元,與同年GDP的比率逼近200%,位居全球主要國家前列;從增量看,2006年—2008年,社會融資規模分別爲4萬億、6萬億與7萬億元,在2009年與2010年倍增至14萬億,2011年雖短暫回落,2012年以後又重回上升軌道,並創下新高。
既然並不缺錢,爲何央行又要掉頭寬松?中國社科院金融所貨幣理論與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楊濤分析,這與今年宏觀經濟形勢密切難分。
“在增速下滑的情況下,一方面需要適度寬松的政策來引導刺激投資和消費,另一方面也需要適度寬松的政策來改變公衆的預期。”
連續降准降息的背後,確實是國內經濟前所未有的轉折點。
近年來,中國GDP增長速度從長達十數年連續兩位數悄然回落到個位數,從保“8”到保“7”再到探至“6”時代,經濟增速的戰略“紅線”不斷下移,代表工業景氣程度的PPI指數甚至連續43個月爲負值。
劉勝軍認爲,PPI的負增長實際上提高了實際利率,這種情況下降息和降准有其必要性。
“另外一個背景就是當時在4萬億之後,中央爲了控制通貨膨脹,把存款准備金率提到一個非常高的程度,對銀行形成了很大的制約,現在中國經濟處于一個明顯的下行周期,中央轉而采取較寬松的貨幣政策,是可以理解的。”
此外,企業負債率過高造成的資金鏈緊張也是專家眼中央行貨幣政策需要轉向的主因。目前中國企業部門的負債率占比,相對于發達經濟體來說是全球最高的,已經超過了GDP的70%。
事實上,相比中國央行“半遮琵琶”的“從松”貨幣政策,全球各國都在刮起貨幣寬松的風潮,從北美到歐洲再到亞太地區,主要發達經濟體的重量級央行都在超發貨幣,以對抗通貨緊縮風險及經濟疲態,中國也不可能脫離陣營。
美國自從2008年金融危機以後一直維持著極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美聯儲維持著幾近于零的基准利率,共多印了近4萬億美元注入市場。
盡管去年底美聯儲結束了資産購買計劃,終結了長達6年之久的量化寬松,但至今遲遲未能加息,仍然維持著低利率的寬松貨幣政策。
今年年初,歐洲央行也按下“寬松”按鈕,宣布了數額逾萬億歐元的量化寬松計劃,通過購買主權債券向市場注入海量的歐元。不久前歐洲央行再發聲明,暗示最早將在12月擴大量化寬松規模。
日本自安倍晉三上台後便啓動了寬松貨幣政策,日本央行推出無限量QE,導致日元在兩年時間裏對人民幣貶痔度超過了50%。
而澳大利亞、俄羅斯、埃及、秘魯、新西蘭、瑞士、印度、新加坡、加拿大、韓國央行等也都在今年內紛紛發表了寬松聲明。
競相寬松的“多米諾骨牌”效應之一,就是本國貨幣貶值,其溢出效應會促使其他國家跟進實施寬松政策。
此輪全球寬松潮開始以來,各國貨幣已經開啓了競爭性貶值進程,人民幣彙率在陷入被動境地的情況下,爲了避免貨幣人民幣大幅升值削弱競爭力,選擇寬松政策也更符合國家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