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央行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和存款基准利率。其中,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調0.25個百分點。算下來,一年期的存款基准利率降至1.5%,如果與9月的CPI(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同比上漲1.6%相減,出現了“負數”。
中國是否進入“負利率”時代?居民存款會出現哪些變化?
降息是否導致財富縮水
所謂“負利率”是指實際CPI高于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已連續兩個月CPI高于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通貨膨脹跑贏了具有基准意義的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這意味著,老百姓把錢存在銀行會有貶值的可能。
這次降息後,一年期存款的基准利率僅爲1.5%。也就是說,如果不考慮上浮的情況,10萬元存一年定期,到期本息合計101500元。而剛剛公布的9月份CPI爲1.6%,如果物價維持1.6%的上漲速度,那麽今天用10萬元可以買到的商品一年後就需要101600元。也就是說,如果通過存款的方式放在銀行,居民的財富縮水了100元。
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認同這樣的邏輯。“用CPI比較不規範,CPI不是代表通貨膨脹的唯一指標。”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何代欣指出。
“CPI是一個不斷變動的數據,其波動幅度往往大于實際利率的波動。”何代欣說。
比如,2014年1月的CPI是2.5%,2015年1月的CPI是0.8%,用波動較大的數據來斷定居民存款利息跑不贏通貨膨脹並不准確。此外,CPI核算體系中食品價格比重較高,代表性不足也增加了數據的不確定。
何代欣告訴記者,個人將所有財富以一年期人民幣存款方式儲蓄下來,是一種非常極端的情況。降息與財富縮水的因果關系並不直接。個人和家庭財富的支配已經多元化了,實體投資、房産、有價證券、外彙和銀行理財都是錢生錢的途徑。
在監管層面,“負利率”的說法也並不被認同。
近日,央行調查統計司司長盛松成發文稱:人民銀行調查數據表明,本次降息後,10月24日~10月26日,商業銀行新吸收的一年期定期存款實際加權平均利率爲2.02%,高于9月份CPI同比漲幅0.42個百分點。因此,綜合考慮各經濟主體的投資理財行爲,當前存款代替産品收益率普遍高于銀行存款利率,更顯著高于同期CPI水平。總體判斷,目前我國仍處于“正利率”時期。
值得關注的是,央行24日“雙降”時,也放開了存款利率浮動上限。盛松成在文章中稱,商業銀行存款利率定價已具有完全的獨立性。銀行存款定價機制的新變化,決定了不能再直接使用存款基准利率與CPI的差值來判斷“正利率”或“負利率”,而應重點關注兩個指標,一是銀行的存款挂牌利率,二是銀行的實際存款利率。
從存款挂牌利率來看,人民銀行降息後,對于一年期個人定期存款挂牌利率,34家銀行共出現9種不同的挂牌利率,平均利率水平爲1.96%,較9月份CPI高0.36個百分點。其中最高利率水平爲2.5%;工商銀行、農業銀行等挂牌利率最低的銀行,利率也比基准利率高,爲1.75%,較9月份CPI高0.15個百分點。
人民銀行標准化存貸款綜合抽樣統計數據顯示,10月24日~10月26日,按照存款發生額統計,商業銀行一年期定期存款實際加權平均利率爲2.02%,是基准利率的1.35倍,高于9月份CPI0.42個百分點。其中,一年期個人定期存款加權平均利率約爲2.01%,較挂牌平均利率高0.05個百分點,高于9月份CPI0.41個百分點。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劉學智告訴記者,從實際市場利率來說,不存在負利率,因爲在基礎利率之上,中小銀行會有利率上浮,肯定比1.5%要高。“除了定期存款,銀行推出的各種理財産品也很多,這些理財産品的收益也比CPI要高。”
數據顯示,9月份商業銀行新發行的15355只人民幣理財産品平均預期年收益率爲4.08%,較9月份CPI高2.48個百分點。其中平均預期年收益率高于1.6%(9月份CPI同比漲幅)的産品有14528只,占比達9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