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銀行周末宣布,自2015年5月11日起同時下調人民幣存款和貸款基准利率,幅度均爲0.25個百分點。同時,爲了適應人民幣利率市場化進程,將存款利率上限由之前的基准利率1.3倍擴大到1.5倍。這次降息雖然合乎于情,但並不爲筆者所倡導;央行降息還考慮了人民幣國際化進程;而1.5倍的存款利率上限調整將是人民幣利率完全市場化前准備工作的最後一步,也有利于人民幣國際化。
降低長端利率以鼓勵投資;降低資金成本以刺激消費。央行降息合乎于情。
我們之前指出,我國經濟結構性失衡使得商業銀行風險偏好降低,要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需要重新激勵銀行的風險偏好。而最直接的激勵辦法便是降低銀行獲取資金的成本,例如降息。但是筆者並不贊同降息這個選擇,並且在一系列文章中闡述了我們爲什麽不贊同全面寬松的刺激政策。而央行這次選擇降息,筆者認爲央行主要是希望通過短期工具引導長期利率和實際利率的下降以刺激投資和消費,進一步降低銀行獲取資金的成本以鼓勵其貸款。降息合乎于情。
然而事實上,央行在半年之內連續的降准降息已經給市場注入了大量的流動性,但是寬松政策的累積效應並沒有在實體經濟中得到充分的體現。相反,金融市場卻風風火火。這次的降息,雖然合乎于情,但促進經濟增長的效果讓人懷疑。此外,市場早就預期到這次降息,甚至降息的幅度還低于市場預期,這也使得降息的效果被打了折扣。而降息之後,存款基准利率和貸款基准利率都已經接近曆史最低水平,央行也給自己出了難題。要徹底讓我國經濟重回上升通道,還要配合全面的經濟改革和轉型升級。單純寬松的貨幣政策不會起到治本的作用,只能給經濟結構調整爭取時間。
我們仍然認爲,經濟的企穩回升靠的是轉型升級和企業創新,而不是貨幣政策。依賴于寬松和刺激的增長不可能持續,拒絕調整就會有再次探底的可能。而央行給自己出的難題便是可能將自己綁在降息通道上使得回頭成本越來越大。
人民幣國際化之前降息,央行有更深的用意
当前我国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处于关键的加速阶段。今年人民币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特别提款权(SDR)是央行的重要目标之一。在人民幣國際化之前降息,央行有更深的用意。如果人民币资本账户(部分)已经开放,央行降息将不得不更多考虑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人民币汇率波动的风险将增加。而在人民币完全国际化之前降息,央行可以回避掉这些成本。此外还有观点分析认为此次降息有利于缓解我国经济下行压力,长远看更有利于夯实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础。
利率市場化到了臨門一腳
配合此次降息決定的另一個央行重要決定便是人民幣存款利率上限的調整,由原來基准利率的1.3倍擴大到1.5倍。筆者認爲這個調整是人民幣利率市場化進程中最後臨門一腳的步驟。伴隨著存款保險制度的推出,以及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的建立和完善,人民幣利率市場化的基礎已經成型。在金融市場各種理財産品的競爭下,許多銀行定期存款利率也曾一度達到浮動上限以競爭居民存款。但當前我國金融市場流動性充裕,市場利率趨于下行,大部分銀行已經放棄了“一浮到頂”的存款利率。在這個貨幣環境和時間窗口推進存款利率市場化是一個不錯的時機。而1.5倍的上限應該來說只是一個名義上的保護閥,相信銀行在當前環境下的自主定價不會達到這個上限。下一步央行應該會繼續推出利率的完全市場化,而這也是配合人民幣國際化的一個重要基礎。
特別聲明:文章只反映作者本人觀點,中國金融信息網采用此文僅在于向讀者提供更多信息,並不代表贊同其立場。轉載和引用此文時務必保留此電頭,注明“來源于:中國金融信息網”並請署上作者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