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小長假期間,各種降息降准的“預言”愈演愈烈,加上上周A股大跌,市場更對此類能提振信心的消息報以厚望,但直到假期結束,央行也始終沒有宣布降息或降准,這讓市場頗感失望。很多專家呼籲央行,應再次動用降准降息等貨幣工具,以提振市場的信心。
就在市場大部分觀點認爲,央行會進一步放松貨幣政策的時候,渣打銀行發布了研究報告提出了不同的觀點。該報告認爲,2015年余下的時間內央行不會進一步降息,本輪降息周期或已結束。但同時,預計今年央行還將下調存款准備金率1個百分點。
現在的狀況是,一邊是市場派人士希望央行再次大幅降准降息,以提振低迷的資本市場。另一邊謹慎派認爲,央行的貨幣政策不會像過去那樣寬松。而央行行長周小川正在華盛頓舉行的中美第七次戰略與經濟對話時指出,人民幣彙率處于合理水平,但周行長卻拒絕中國是否會繼續降息發表評論。那麽周行長爲何對降息之事避之不談呢?
首先,實體經濟稍有複蘇,通脹開始慢慢擡頭。前期的穩增長政策起到了一定的效果:房地産量價提升、更多PPP項目推出、基礎設施建設提速,預期下半年7%的經濟增速目標有望達到,經濟企穩回升趨于向好。
同時,2015年初迄今出現通脹下行,主要源于食品和能源價格下滑所致。1~5月核心CPI通脹(除食品和能源價格外的整體通脹)同比增長平均達到1.5%,僅比2012~2014年平均水平低0.1個百分點。CPI通脹進一步下行空間有限,除非食品和能源價格繼續施加下行壓力。預測7月CPI通脹或將開始上揚。
更值得關注的是,5月彙豐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初值回升至49.1,較上月的48.9微升,進一步向50的榮枯線回歸。稍後公布的官方制造業PMI指數爲50.2,比上月微升0.1個百分點,高于臨界點。隨著經濟的複蘇,降息的可能性就會排除在外。
再者,降息的邊際效應正在衰退。自從去年11月,央行首次宣傳降息以來,降息並沒有解決實體經濟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反而使資本市場泡沫更加膨脹。而筆者認爲,在穩健的貨幣政策環境下,更需要配合實體經濟投資機制的改革,理順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有效引導實體企業融資成本下降。所以,央行現在一方面MLF、PLS等創新型工具,引導向實體經濟釋放流動性,另一方面在經曆了數次降准降息後,更需要對效果有一個評估期。
與此同時,5月末金融機構外彙占款余額爲29.25萬億元,較4月末增加了321.78億元。4月份,金融機構新增外彙占款增加324億元人民幣,外彙占款實現連續兩月回升。外彙占款的增長使得降准緊迫性延緩,6月份新股發行和外彙占款的增長等,是流動性收緊的階段性因素,而隨著人民幣彙率趨于穩定,貶值預期減弱,外彙占款有可能恢複一定增長,將使得流動性出現趨勢性的變化。
最後,降息的邊際空間並不大,貸款利率已經壓到了曆史最低,而存款因爲利率市場化被並沒有回落多少,這就說明了隨著銀行理財産品、互聯網金融(P2P)、寶寶類貨幣基金等投資渠道的拓寬,銀行業的融資攬儲成本已降無可降。因爲即使央行再宣布降息,也只能使更多的儲蓄搬家,而儲蓄搬家,就會造成銀行可貸資金的減少,無疑會間接的擡高實體企業的融資成本。所以,繼續降息並非是央行未來貨幣工具的首要選項。
周小川行長爲何對降息之事避而不談呢?這一方面說明了,自去年11月以來的大半年時間內,央行在經曆了數次降准降息後,需要有一個評估期,看看降准降息對實體經濟的效果如何。另一方面,降息本身對實體經濟的提振作用有限,中國的貨幣政策正陷入“流動性陷阱”中。現在,除了理順貨幣傳導機制外,還應配以積極的財政政策。更爲關鍵的是,經濟稍有好轉,通脹正在擡頭,再降存款利率,只能造成存款的大量流失,反而不利于實體經濟的複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