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央行再次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和存款基准利率。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調0.25個百分點至2.25%,同時結合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將金融機構存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3倍調整爲1.5倍。這已經是今年內央行第二度降息,如果從去年11月起算,央行截至目前已經進行3次降息及2次降准。在流動性持續寬松的降息通道下,利率市場化大幕同時開啓,理財市場也呈現出了與以往不一樣的現象。
在第三次降息並擴大存款浮動區間後,盡管“一浮到頂”的銀行逐漸減少,但銀行之間的利率差別還是存在的。根據1.5倍的上限,此次降息後,銀行一年定期存款利率理論上最高可以到3.375%,如果銀行用滿上浮額度,一年期存款利率會不降反升。不過,記者走訪了多家銀行,目前部分城商行、農商行等小銀行最高上浮1.4%~1.44%,一年存款利率最高3.25%,與降息前浮到頂持平。大部分股份制銀行上浮1.22倍,一年定期利率約2.75%。而國有大行則僅上浮11%~13%,給出的利率定價最低,維持在2.5%~2.55%。
业内专家表示,本次存款利率浮动空间扩大后,中小银行没有将利率“一浮到顶”,说明商业银行利润增长压力大,银行吸收存款的压力也在减缓,单纯以利率为手段比拼存款没有必要,也越来越力不从心。不管怎么说,存款利率上浮区间上限扩大到基准的1.5倍,已经是利率市场化迈出的一大步。这对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特别是存款定价能力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如今储户存款,需要“货比三家”,一方面是比价格,利息高的地方收益高;另一方面还是要关注银行的美誉度和风控水平。如果储户计划存十万元一年,在利息最高和最低的银行差750元,银行揽储压力也将逐步增加,在此情况下,投资人和储户都要有“货比三家”的意识。 整理 董乘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