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債雙牛大邏輯未變
记者 孙宁
本报讯 继2月28日降息后,昨日央行[微博]再次下调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央行官网发布消息称,自2015年5月11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至5.1%,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2.25%。对此次降息的背景,央行有关负责人表示,当前国内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外部需求波动较大,我国经济仍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银行体系流动性总体充裕,市场利率趋于下行,实际上已为放开存款利率上限提供了较好的外部环境和时间窗口。于A股而言,有机构点评称降息之后还有降息,降息周期下股债双牛大逻辑未变。
年内二次降息 保持“中性适度”货币环境
央行昨日決定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和存款基准利率並擴大存款利率浮動區間上限,自2015年5月11日起金融機構人民幣一年期貸款基准利率下調0.25個百分點至5.1%,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調0.25個百分點至2.25%,同時,將金融機構存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3倍調整爲1.5倍。
央行有關負責人表示,當前國內經濟結構調整步伐加快,外部需求波動較大,我國經濟仍面臨較大的下行壓力。同時,國內物價水平總體處于低位,實際利率仍高于曆史平均水平,爲繼續適當使用利率工具提供了空間。
當前,銀行體系流動性總體充裕,市場利率趨于下行,實際上已爲放開存款利率上限提供了較好的外部環境和時間窗口。爲穩妥有序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人民銀行[微博]決定結合下調存貸款基准利率,將存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上限擴大至基准利率的1.5倍。
記者留意到,央行近兩次降息官方解讀有不同之處:1、取消“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說法;2、將“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適時適度預調微調”改爲“根據流動性供需、物價和經濟形勢等條件的變化進行適度調整,綜合運用價量工具保持中性適度的貨幣環境”;3、增加“我國經濟仍面臨較大的下行壓力”字眼。
在談及利率市場化改革的計劃時,央行表示下一步將按照中央、國務院的戰略部署,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松緊適度,根據流動性供需、物價和經濟形勢等條件的變化進行適度調整,綜合運用價量工具保持中性適度的貨幣環境,把握好穩增長和調結構的平衡點。
業內分歧:股債雙牛VS減緩下跌
對于此次央行的降息,業內多數觀點偏向“寬松”。興業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微博]點評稱,這標志著貨幣政策調控思路的重大轉變:由此前的“穩健”操作轉向實際上的“寬松”。以此支持融資成本的下降和地方債置換。但是如果降息不輔以流動性的寬松,利率的下降就很難持續,其由此預計,下一階段央行的政策將是“扭轉”,以常態化的降准或PSL(抵押補充貸款)壓低3個月以上期限的利率。
民生證券認爲,降息之後還有降息,降息周期下股債雙牛大邏輯未變。民生證券觀點認爲,外部有實際有效彙率偏高制約出口,內部有經濟下行和地方債務置換,降息緩釋彙率壓力,劍指高企實體融資成本;貨幣市場利率迅速下行,銀行間流動性十分寬松,流動性供需缺口已通過降准緩釋,通過價格手段降低融資成本可行,降息之後還有降息。存款利率定價範圍繼續擴大,一年期定存最高浮動可至3.3%-3.4%之間,利率市場化再進一步。但實體經濟下行,可匹配的高收益資産供給收縮,預計銀行尋找高成本負債來源動力不強,將存款利率上浮到頂意願不大。
但也有看空的觀點。英大證券研究所所長李大霄[微博]則認爲降息只是減緩股市下跌速度。其認爲,央行降息目的是用強有力措施來穩定經濟增長,利于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利于房地産市場的穩定,同時對減緩股市的下跌速度和下跌節奏有非常重要影響,但減息並不能改變大部分股票在全球市場中處于絕對高估的基本事實。
解讀貨幣政策報告:QE不會來,寬松不會少
央行日前發布的一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提出,下一階段將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更加注重松緊適度和預調微調。目前各類貨幣政策工具都有較大的空間,能夠有效調節和供給流動性,無須以量化寬松的方式大幅擴張流動性水平。
記者注意到,央行在《報告》中“對通脹的看法”已經透露了降息的意向,央行表示若物價持續走低也可能對市場預期産生影響,並推高實際利率水平。顯示央行已經注意到通脹下行導致的真實利率上升的問題,意味著如果通脹進一步走低,將會降息來平抑真實利率的上行。
光大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徐高對貨幣政策點評認爲,QE不會有,寬松不會少。《報告》強調,貨幣政策既要防止過度“放水”固化結構扭曲、推升債務和杠杆水平,也要根據流動性供需、物價和經濟形勢等基礎條件的變化進行適度調整,爲經濟結構調整與轉型升級營造中性適度的貨幣金融環境,促進經濟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
《投資快報》發自廣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