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宏觀經濟好像比年初那會兒好一點了,但微觀企業感受到的寒冷沒有多少回暖。銀行不願發放貸款仍然是普遍現狀,而且常常不是沒錢,只是經濟不景氣,沒什麽好客戶可放。真要把錢放給一些“三農”項目或中小企業,銀行擔心本金都難收回來。全球範圍內,銀行都喜歡“錦上添花”,很少“雪中送炭”。另一方面,在金融資産價格大幅上漲的情況下,老板們無心搞實業,工商企業的貸款需求也不那麽強。這兩個問題,降息都不能根治,但都可以緩解。如果財政和産業政策配合得好,那麽“組合拳”打出去之後,既能保障整體的增長和就業穩定,又能爲經濟新老部
原标题:意外降息爲哪般
本周六,央行年內第三次宣布降息,幅度與此前幾次一致。與此同時,針對“三農”、小微企業和財務公司的准備金率也同步下調,這屬于“定向”降准(相關報道見10版)。此舉出乎衆人預料,諸多細節值得玩味。
首先是力度。自去年4月以來,央行已經前後九次或降准、或降息,但兩樣一起上的這是第一次。盡管降准是定向的,但仍有一定分量。考慮到貨幣政策方面最近還有法律和金融市場方面的動作,可以說發力是很明顯的。其次是時點。政策出台時機一方面打在6月底“錢荒”的節骨眼上,另一方面又與股市劇烈波動相重疊,容易引發市場聯想。最後,本次降息沒有提“利率市場化”。前三次降息每次都配合著存款利率浮動區間的擴大,這次沒有繼續。
央行此舉,說明實體經濟的疲弱程度可能超過宏觀經濟數據本身給大家帶來的印象。此前,市場人士指出當前全國房地産整體回暖,股市風險上升,同時一些經濟景氣指標看起來也在往上走。此情此景之下,央行將不會再有大規模的刺激動作,所以降息的可能性不大。另一方面,又從《銀行法》的高度實質放開了銀行放貸款的限制,因此旨在增加銀行可貸資金的降准短期內也沒指望了。然而話音剛落,周末政策就出台。種種分析盡管不無見地,但可能集體無視了一些更關鍵的現象。
雖然宏觀經濟好像比年初那會兒好一點了,但微觀企業感受到的寒冷沒有多少回暖。銀行不願發放貸款仍然是普遍現狀,而且常常不是沒錢,只是經濟不景氣,沒什麽好客戶可放。真要把錢放給一些“三農”項目或中小企業,銀行擔心本金都難收回來。全球範圍內,銀行都喜歡“錦上添花”,很少“雪中送炭”。另一方面,在金融資産價格大幅上漲的情況下,老板們無心搞實業,工商企業的貸款需求也不那麽強。這兩個問題,降息都不能根治,但都可以緩解。如果財政和産業政策配合得好,那麽“組合拳”打出去之後,既能保障整體的增長和就業穩定,又能爲經濟新老部分的交接提供时间。
所以,這有限的經濟反彈,基礎其實也不太牢靠,很需要補強。老百姓的存款數據就能看出來這一點。用居民和企業的存款量來衡量經濟的活躍度,一直是經濟觀察家們常用的方法。近幾個月,存款總量增加一直不怎麽樣,不僅和之前一些年比是下降的,連年初調低之後的目標值都達不到。另外,企業生産出來的東西總是賣不上價錢,即便考慮到原材料降價的因素,成品價格下跌的時間也還是太長了一些。最近經濟出現的一些暖意,基本沒有讓企業層面從收入上感知到。在這種情況之下,央行其實沒有必要收手。
央行一次次降息降准,但實體經濟複蘇緩慢,多少令人擔憂。此次降息官方消息中提道“我國經濟正處在新舊産業和發展動能轉換的接續關鍵期”,不進則退,但前面阻力又很大,所以治理難度非常高。改革大戲裏,貨幣政策只能搭台,真正唱主角的還是財政和産業政策。央行把整體融資環境弄到最佳,才能讓企業有子彈去攻打之前不敢碰的一些堡壘,或者是新業務的拓展,或者是老業務的升級,或者是徹底改頭換面再創業。現在也指明了突圍道路,要大力發展高端制造業,創新而實現産業升級,然而現實當中的老技術、老路子還在梗著不願讓路。所以大家在呼喚國企改革、財稅轉型,等等,政策節奏之間彼此配合、錯落有致非常重要。
改革與政策之間也應該呼應起來。利率市場化已經走了一大半路,幾乎就剩臨門一腳,把存款利率徹底放開。然而這一塊如果走得太快,在國內金融市場仍未完全成熟的情況下將基礎的利率徹底撒手,對于金融穩定來說也未必是好事。此次利率市場化停下來等一等,用意大概在此。
我們從這次降息中,能夠看出當前改革的困難重重。值得欣慰的是,央行主導的總量治理已經初見成效,經濟盡管仍然溫度不高,畢竟仍在回暖。環境在轉好,辦事理應容易一些,期待其他政策能更快些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