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教室》升息與降息
2015年09月20日 04:10 工商时报
于國欽
點閱1779
我要評比
7/10
亞當斯密說:「放款取息的資本,就放款的人來說,他預期到了預定的時期,這資本將回到他的手裏,而且借主對他每年要付一定的租金。…」
■美国联准会升、降息是指对联邦基金目标利率(federal funds target rate)的调整,目前仍维持在0.0~0.25%,而联邦基金有效利率(federal funds effective rate)则是依一定期间交易量加权平均而得的利率,两者亦步亦趋。
今年以來美國聯准會升息的動向一直備受關注,當大家屏息以待之際,其實應該拉長時間的縱深,觀察一下近二十多年來,美國利率到底發生了什麽變化。
查閱聯准會自1955年以來的統計會發現,半個世紀以來就屬近七年的利率(聯邦基金有效利率)最低,只介于0.09%~0.18%的水准,這也應是史上僅見。
1980年代初,美國聯准會的目標利率曾高達18%~20%,當然那是爲因應二次石油危機所引發的高通膨,然而即使至1990年代後期,在那個被柯林頓譽爲「高成長、低通膨」的新經濟年代,高利率並未妨礙經濟成長,彼時聯准會的目標利率也維持在4%~6%,1996~2000年聯邦基金有效利率平均仍高達5.46%。
美救网路泡沫 连番降息
自本世紀以來,爲挽救網路泡沫,聯邦基金的目標利率于2001年初由6.5%調降至6.0%,隨後十三度調降至1.0%,降息所帶來的繁榮,解決了一個泡沫,但帶來了另一個更大的泡沫。
爲降低泡沫風險,聯准會自2004年6月開始升息,于2006年6月達到5.25%,隨著次貸風暴愈演愈烈,爲避免硬著陸,聯准會自2007年9月起七度降息,但爲時已晚,金融海嘯于次年秋天漫天蓋地而來,全球哀鴻遍野。
爲讓美國走出衰退,聯准會持續降息,自2008年底即將目標利率降至0.0~0.25%,利率已降無可降,遂又採量化寬松政策(QE),貨幣政策如此過度運用,已然扭曲了資本市場的合理均衡,相較于新經濟年代5.46%的利率,如今0.11%合理嗎?
经济学家萨伊认为,如同使用别人的土地需付地租一样,使用借来的资金当然也要付些报酬,这一报酬便称为利息。利息该订在什么水准最恰当呢?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应使其不对物价產生波动的自然利率(natural rate)为佳,不过这个答案还是太抽象,对于存款的民眾而言,自然希望订得愈高愈好,但对于借钱的企业家们当然是希望愈低愈好,惟无论再怎么低,利率理当超过通膨率才属合理。
利率超過通膨率才合理
以此觀察,美國在2011~2014年平均每年通膨率達2.1%,在幾乎是零利率的大環境裏,實質利率早已呈負數,若長期呈現此一現象,自然是極不合理。
試想,廠商因銀行提供資金進行生產而獲利,銀行慧眼獨具固然有功,然巧婦難爲無米之炊,真正的功臣還是存款的廣大民眾,論功行賞,自應該獲得合理的利息做爲報酬。如果到最後所呈現的情況是:企業家、銀行家賺大錢、存款者微薄的利息竟抵不過通膨率,錢愈存愈薄,實質購買力愈存愈低,這便是欺負小民百姓,這便是不合理。
台灣自1990年以來的情況如何?我們以一年期的定存利率爲例,1991~1995年達7.53%,1996~2000年仍有5.50%,但近四年竟已降至1.36%。而實質利率于2011、2012年更出現負數,從古典經濟學家的眼光來看,我們這個利率走勢似乎也到了該調整的時候了。(工商時報)
校正編輯:宋亞真
關鍵字:利率
點閱1779
我要評比
7/10
上一則:大陸》需求不振全球遭殃
也許您會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