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央行在宣布年內第二度降息之後,再次強調後續仍將執行“穩健的貨幣政策”。但各界已經非常清楚,在經過不足半年的時間裏三次降息兩次降准後,盡管後續貨幣政策的總基調仍是“穩健的”,但從當前看,央行在應對實體經濟變化的手段上已經開始向“積極”轉化。
自2014年11月22日起,金融機構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調0.25個百分點至2.75%;自2015年3月1日起,金融機構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調0.25個百分點至2.5%;自2015年5月11日起,金融機構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調0.25個百分點至2.25%。在這三次降息過程中,金融機構存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1倍調整爲1.2倍,由1.2倍調整爲1.3倍,由1.3倍調整爲1.5倍。
自2015年2月5日起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准備金率0.5個百分點;自2015年4月20日起下調各類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准備金率1個百分點。同時,定向降准的力度也顯著增強,前次降准僅對小微企業貸款占比達到定向降准標准的城市商業銀行、非縣域農村商業銀行額外降低人民幣存款准備金率0.5個百分點,對中國農業發展銀行額外降低人民幣存款准備金率4個百分點。後次降准則在普降的基礎上,對農信社、村鎮銀行等農村金融機構額外降低人民幣存款准備金率1個百分點,並統一下調農村合作銀行存款准備金率至農信社水平;對中國農業發展銀行額外降低人民幣存款准備金率2個百分點;對符合審慎經營要求且“三農”或小微企業貸款達到一定比例的國有銀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可執行較同類機構法定水平低0.5個百分點的存款准備金率。
央行在執行穩健的貨幣政策上出現的這些變化,完全是對實體經濟發展變化而做出的選擇。近幾年尤其是去年下半年以來,貨幣政策調控面臨的環境發生了顯著變化。從供給端看,隨著國際收支漸趨平衡,由外彙渠道被動吐出的流動性(基礎貨幣)明顯減少,央行通過公開市場或新創設工具開始更多向市場主動供給流動性,流動性格局由之前的偏寬松逐步回歸“常態”。從需求端看,隨著各類創新融資渠道發展,對流動性的需求及敏感性都顯著增大。
央行近日發布的今年第一季度貨幣政策報告認爲,貨幣政策的調整是中國經濟保持平穩較快增長的有利條件之一。央行認爲,宏觀政策效果逐步顯現,貨幣政策更加注重松緊適度和預調微調,流動性整體充裕,市場利率明顯回落,社會融資成本有所下行,有利于促進金融支持實體經濟,隨著統籌使用和盤活存量資金力度逐步加大,也將助推財政政策更好地加力增效,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
至于後續的貨幣政策,央行在執行“穩健的”總基調的同時,將會更加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更加注重松緊適度和預調微調,既要防止過度“放水”固化結構扭曲、推升債務和杠杆水平,也要根據流動性供需、物價和經濟形勢等基礎條件的變化進行適度調整,爲經濟結構調整與轉型升級營造中性適度的貨幣金融環境。
(中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