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经过这次降息,贷款利率已创历史新低,存款利率也接近史上最低水平,怎么看 “低利率”的宏观经济意义?
曹遠征:在經濟上,如果在下行期間,一定意味著貨幣政策的某種適度放松來維持經濟,所以這其中另有深意。跟曆史上相比利率是比較低的,但並不是最低的,更何況說這個低利率是一個比較特殊的原因:由于經濟下行,貸款意願下行,貸款利率就比較低,存款的必要性不是很高,存款利率也有下行可能。
彭文生:真正影響經濟行爲、投資和消費的是實際利率,不是名義利率,名義利率跟曆史水平比是低了,但現在價格上升,實際利率跟曆史水平比還是偏高。
林采宜:低利率的政策初衷應該是鼓勵企業投資,但最後是否能夠達到預期效果還要看其他各方面條件的配合。例如,市場需求、經營成本和預期利潤空間等等。但無論如何,通過降息引導市場利率下行是在投資需求偏軟的宏觀環境下,貨幣政策唯一可以選擇的作爲。
潘向東:在經濟逐步回落的過程中,實體經濟的投資收益率也在不斷下降,資金需求下降,在新的改革釋放增長紅利之前,“低利率”環境將成爲穩增長政策的中間目標。
中國經濟網:未來降息和降准的空間還有多大?
曹遠征:從目前中國經濟的發展情況來看,如果出口維持原先預定規模60%增長中間,至少還會有100個基點的降准。如果把它分每次0.25就是四次,如果像上次降准就是一次。因爲沒有基准了,降息意義就不是很大了。
潘向東:降息的空間主要取決于經濟回落和物價低迷持續的時間,目前能判斷的是已經步入降准和降息的通道。且目前利率市場化接近尾聲,未來存貸款利率將由銀行根據資金供需自主決定,央行也將尋找更適應金融市場化下的新的政策利率來加以調控。
而降准主要是爲對沖外彙占款減少、補充基礎貨幣供給。以10%的貨幣供應增速保守估計,2015年基礎貨幣供給增量應在3萬億左右,過去外彙占款是主要供給渠道,若2015年該渠道不增不減的話,那麽央行需要補充3萬億基礎貨幣供給,全靠降准的話,幅度在3個百分點左右。前兩次已降准約2-2.5個百分點,那麽今年來看大致還有0.5-1個百分點的空間,假若資金進一步外流,那麽降准的空間將更大。
林采宜:從國際收支、彙率趨勢和貨幣政策的周期來看,我國已經進入了准備金和利率雙雙下行的通道,一降再降是常態。
彭文生:这个要看整个经济情况,如果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那当然继续放开。从现在看,经济有了一定上升的空间,应该还有一次降息、多次降准。(中国经济网记者 马常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