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央行宣布,自2015年5月11日起金融機構人民幣一年期貸款基准利率下調0.25個百分點至5.1%;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調0.25個百分點至2.25%!經過了兩次降息兩次降准,再加一次變相降准後,外界紛紛認爲央行從緊縮周期進入可寬松周期。重點在于市場上不時有央行大放水,要搞中國版QE的傳聞和判斷。這是不理解中國貨幣政策才會産生的誤解。
我們手中用的毛爺爺來自哪裏?都來自央行,即中國人民銀行。但央行發行的只是基礎貨幣,央行並不對接百姓,對接的只是銀行,基礎貨幣不在社會流通。央行把基礎貨幣給予商業銀行,在部分准備金銀行制度下,經過貨幣乘數(存款准備金率的倒數)的放大,最終變成了每個人手中可愛的毛爺爺。比如說存准率在20%,央行每給商業銀行一億元,商業銀行就能貸出五億元,這是今天中國貨幣創造的二級體系。具體的過程當然沒這麽簡單,但是結果就是如此。央行創造基礎貨幣,商業銀行創造流通貨幣。
如果沒有基礎貨幣,流通貨幣就不會産生,那麽央行的基礎貨幣來自何方?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來自于貿易順差産生的外彙。爲何說外彙會産生基礎貨幣呢?是因爲央行下屬一個外彙管理局,有一個強制結彙政策,所有出口貿易換回的美元,在彙到國內銀行賬戶的時候,都必須通過外管局變成人民幣存款。于是,央行一手從商業銀行收進美元,一手放出人民幣給商業銀行,基礎貨幣就這麽創造出來了。在長期的巨額貿易順差下,央行積累了近4萬億美元,同時創造出了27萬億的外彙占款,這就是所謂的“被動印鈔”。
在部分准備金制度下,約20%的存款准備金下,這27萬億的外彙占款會變成135萬億的人民幣,當然這是極限情況,2014年末中國的人民幣總量是122.8萬億,也差不多了。
外彙增加會造成人民幣增加,同樣,外彙減少也會減少人民幣總量,而且具有乘數效應,減少幅度會放大近五倍(現有存准率)。
在2014年的時候,央行出了一個關鍵的政策導致了外彙占款的減少,那就是允許企業和個人留彙不結算。于是我們看到,雖然貿易依然是順差,但是外彙占款卻減少了,企業和個人紛紛選擇持有美元。
對于3.8萬億美元外彙儲備的中國來說,外彙占款的減少,乃至外彙儲備減少一部分無傷大雅,關鍵是由此會導致國內人民幣總量的大幅減少。
我們知道,每年總理都會制定一個人民幣供應增速的目標,比如今年李克強就定爲了增長12%左右。往年也在這個百分比左右,有些衆所周知的年份會增加到20%,比如2008年那會。在無法通過外彙創造貨幣的時候,要實現人民幣供應增長目標,央行就只有通過降准降息操作,主動向社會釋放更多貨幣,也就是“主動印鈔”。
主動印鈔是爲了對沖外彙占款的減少,而不是一般人以爲的大放水或是中國式QE,因爲中國今年的貨幣增速不會與往年有太大差別。如果硬要扣上放水或QE的帽子,那過去三十年間中國一直在這樣做了,以數據爲證:在1978年改革開放伊始,中國的貨幣總量僅僅只有1134億,1990年末增加到了1.53萬億,而在2014年末則是122.8萬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