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央行降息政策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发布时间:2015年05月11日 10:11 作者:周子勋
5月10日,央行發布公告稱,自2015年5月11日起金融機構人民幣一年期貸款基准利率下調0.25個百分點至5.1%;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調0.25個百分點至2.25%,同時,將金融機構存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3倍調整爲1.5倍。
雖然市場早已預期央行將會降息,但央行在4月降准後又如此“痛快”地如市場所願降息,反而讓人略感意外。央行爲什麽選擇這個時間降准?如何看待央行此次降息的政策含義?此次降息是否意味著今年的貨幣政策將會格外寬松?
分析當前的貨幣環境,在經濟新常態下,貨幣發行機制正在發生質的改變。近兩年來,中國央行推出了一系列非常規貨幣政策,包括PSL(信貸質押再貸款)、MLF(中期借貸便利)、SLO(公開市場短期流動性調節工具)、SLF(常備借貸便利)及定向降准等,試圖補充市場流動性。但在外彙占款急劇收縮、信用派生下降的情況下,這些非常規貨幣政策並未起到完全對沖的作用,貨幣發行速度持續放緩。央行發布的數據顯示,3月份M2同比增速進一步降至11.6%,低于12%的預期目標;反映現金和企業活期存款變化的M1同比只增2.9%,低于近五年平均水平8.8個百分點。從理論上看,爲提振信貸需求,的確有必要下調基准利率。但若結合中國的現實,降息手段的出台則沒有那麽簡單。
從目前的形勢看,筆者認爲,央行降息與否主要考慮兩個重要因素:經濟放緩和通脹因素。可以看到,一季度GDP只增7%,CPI同比增長1.2%,凸顯出經濟下行與通貨緊縮的雙重壓力。進入4月,已經公布的先行經濟指標也不如預期。國家統計局剛剛發布的2015年4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和工業生産者出廠價格指數(PPI)數據顯示,CPI環比下降0.2%,同比上漲1.5%;PPI環比下降0.3%,同比下降4.6%。中國消費者物價指數連續8個月低于2%,生産者物價指數則連續第36個月同比出現下滑,雙雙不及預期的數據加大了市場對經濟前景的擔憂。此外,彙豐PMI和官方PMI兩個數據也未能如期出現反彈,表明經濟下行壓力仍存。
綜合考慮當前經濟放緩的形勢以及通脹壓力的減輕,中國打開降息窗口並不令人奇怪。事實上,由于近期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再次強調關注經濟下行壓力,筆者預期貨幣政策可能進一步寬松,比如降息,以促進實體經濟好轉,進而支撐國內經濟溫和複蘇。此次降息靴子落地正好印證了筆者的判斷。從某種意義上說,出台降息這種重大貨幣寬松政策,是在宏觀經濟下行壓力下政策部門進行的主動調整。
當然,央行此次降息除了支持實體經濟,降低企業融資成本也是一個重要考量因素。雖然4月份大幅度降准釋放了足夠的資金,爲進一步降低企業融資成本提供了充裕的流動性環境,但當前經濟下行壓力依然較大、企業實際融資成本仍然較高。4月17日,李克強總理考察國家開發銀行、中國工商銀行時就明確表示,商業銀行貸款利率普遍在6%以上,而企業利潤目前平均只有5%,扣除財務費用之後不就成負增長了嗎?實體經濟垮了金融怎麽支撐?企業融資成本下不來,將會嚴重影響就業、創業,金融企業最後也會受到沖擊。
因此,短期內若想有效提振經濟、減輕企業負擔,除了保障總量適度的貨幣供給外,還需要降息等價格型政策的密切配合。3月份的央行統計數據顯示,當月新增社會融資總額爲1.1816萬億元,其中新增人民幣貸款達到9920億元、占到84%。可見,當前企業融資渠道仍主要依賴于銀行貸款。雖然隨著利率市場化的推進,銀行擁有了較強的貸款議價能力,但我國貸款基准利率對實際貸款利率的指導作用依然很強,降息將對降低企業融資成本起到直接推動作用。
央行在5月8日公布的《2015年第一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爲市場提供了一個重要的觀察窗口。央行對當前國內外經濟形勢的判斷是:國際金融危機後全球經濟進入長期的調整期,各經濟板塊運行逐漸顯示出差異和分化。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中國經濟正處在新舊産業和發展動能轉換的接續關鍵期。短期看,經濟運行中的矛盾和問題依然突出,經濟面臨下行調整的壓力,但結構調整爲中長期經濟增長注入動力。基于此判斷,央行對貨幣政策基調的描述沒有發生變化,仍然繼續保持“穩健”。但央行表示,既要防止過度“放水”固化結構扭曲、推升債務和杠杆水平,也要根據流動性供需、物價和經濟形勢等基礎條件的變化進行適度調整,爲經濟結構調整與轉型升級營造中性適度的貨幣金融環境,促進經濟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更需要關注的是,央行強調,目前各類貨幣政策工具都有較大的空間,能夠有效調節和供給流動性,無須以量化寬松的方式大幅擴張流動性水平。
回過頭來看,央行“無須以量化寬松的方式大幅擴張流動性水平”表態其實意有所指。在央行看來,此次降息不代表貨幣政策轉向,不是中國版QE(量化寬松政策),也不是所謂的“強刺激”和“放水”, 還是沿著穩健的貨幣政策、松緊適度的方向,既是根據宏觀經濟發展形勢的預調微調,也是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的客觀需要。言下之意,當前的貨幣政策仍然謹守著中性的基調,而不會像2009年那樣,大規模開閘放水。事實上,考慮到中國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之複雜,在保持貨幣政策基調中性的情況下,通過疏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其實也能起到降利率、將流動性導入實體經濟的作用。這並不需要大規模的貨幣寬松,而是通過一系列結構性的改革達成。這也是當前中國所采取的主要策略,守住中性的貨幣政策,推動各項改革持續深化。
總之,央行貨幣政策調整不是一種原因單一的金融政策操作,而是綜合衡量了中國經濟、金融、市場、社會之後的一種綜合決策過程。因此,理解央行降息政策應該更加理性和客觀。對于當前的中國經濟,宏觀調控的思路十分清晰,就是實現經濟增長與改革深化之間的平衡。
相關閱讀:
互动精华: 更多互动问答
正在努力加載...